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、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、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、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.0版现场推进会等精神,落实《关于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.0版的实施意见》《浙江省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》,省转升办于近日印发《2021年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要点》。
聚焦智能化技术改造
推进建设一批智能工厂
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,针对传统制造业关键工序自动化、数字化改造需求,支持企业开展生产设备自动化、生产线数字化改造。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建设未来工厂、智能工厂,带动产业链企业协同推进数字化管理、智能化改造。推动中小企业部署应用低成本、模块化的智能模组系统,推进智能工段、智能产线、数字化车间建设,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数字化水平,为全省构建以未来工厂为引领,智能工厂(数字化车间)为主体的新智造体系夯实基础。大力培育发展工业信息工程服务商,推动重点行业、规上企业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诊断。积极推广“犀牛制造”“SHEIN快时尚”“宏华数码喷印”等新模式,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基于“柔性快反供应链”的时尚产业、经典产业转变。力争全年实施3000项左右重点技术改造项目,新增1万台以上工业机器人,新建设50家智能工厂(数字化车间),培育5家左右未来工厂。聚焦服务型制造
推进培育一批智能产品和示范企业
以家电、电气、汽车零部件、消费电子等行业为重点,围绕产业发展导向,加强新型传感器、智能控制、物联网芯片等技术在产品中的集成应用,开发具有识别能力、自我分析和判断决策能力的智能产品,通过数字赋能推动传统产品迭代升级。实施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,扎实推进省级工业设计基地、设计小镇建设。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强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在产品、系统、工艺流程和服务领域的应用。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面向行业上下游开展定制化服务、供应链管理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总集成总承包服务,培育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(平台)。力争全年新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0家左右,新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(平台)50家,在智能装备、智能生活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化产品。聚焦产业大脑建设
推进开展一批区域试点
围绕形成“一行业一大脑”建设目标,以化工行业为试点,面向智能家居、生物医药、纺织印染、低压电气等优势行业和重点区域,按照“政府主导、企业主体”模式,面向全省、分行业推进产业大脑建设,推进政府端数据与企业端数据互通共享。加强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,加快建设一批行业级、区域级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,支持supET平台通过开源模式,吸引更多龙头企业、服务商加入“1+N”平台体系,开发一批面向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和经营运维管理等流程的基础共性、行业通用工业APP。统筹实施“上云、用数、赋智”行动,引导企业加快工业设备联网上云、业务系统云化迁移。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,建立健全“平台接单、按工序分解、多工厂协同”的共享制造模式,探索建设一批数字化共享车间、工厂。力争全年启动一批行业大脑建设试点,新创建5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,开发集成3.5万款以上工业APP。聚焦绿色低碳发展
推进一批工业全域治理试点改革
深化“亩均论英雄”改革,以亩均效益为导向,协同推进工业全域治理改革试点,大力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有机更新、低效企业改造提升,推进开发区(园区)、小微企业园等各类工业园区提质增效,提升本质安全水平。积极鼓励企业零地技改,扶持“有意愿、有市场、有技术、有前景”的企业就地“长高长壮”。加快推进产业低碳转型,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,严控高碳行业新增产能。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,加快重点行业节能节水低碳技术改造,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等再生资源高效利用,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。力争全年启动工业全域治理改革试点20个以上,完成5000家低效企业改造提升,实施1000个工业废气治理项目,新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。聚焦产业生态优化
推进培育一批特色优势集群
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,完善“一集群一机构”的发展促进体系,积极参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。以家电家具、低压电气、五金制品、汽车零部件、鞋服等领域为重点,加快建立完善“名品+名企+名产业+名产地”集群提升机制,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。强化平台支撑,优化完善制造业星级园区评价指标体系,扩大全省制造类开发区(园区)星级评价范围,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园区。推动小微企业园完善布局、优化运营,开展“一件事”集成改革,建设一批数字化园区。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完善集群生产、服务、配套体系,推动有条件的集群率先建设数字化集群。力争全年新评价建设制造业星级园区20个以上,新增小微企业园200个,创建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30个。聚焦产业竞争力提升
推进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
以十大标志性产业链为重点,围绕提升自主可控能力,深化全球精准合作,组织落实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推动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土化、根植化。支持行业协会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首台(套)示范应用联盟,组织一批首台(套)工程
化攻关项目,创新首台(套)装备遴选机制,认定一批首台(套)装备。加大应用推广力度,推动应用奖励政策落地;创新完善首台(套)产品保险补偿政策,建立保险费率分级浮动机制和分档阶梯补偿机制。加强新型创新体系建设,健全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用投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推动建设一批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和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。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在产业链协同创新中的头雁效应,组建若干创新联合体,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。强化双循环区域产业协作,主动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和“长三角一体化”发展战略,建设一批产业合作飞地。力争全年建设50个左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,新增200项首台(套)产品,招引实施50项以上重点产业合作项目,建设50个左右省级产业合作“飞地”。
聚焦企业融通发展
推进一批“五企”共育
围绕企业竞争力提升,实施企业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行动,加快推进“五企”共育,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企业培育体系。深化推进“雄鹰行动”,加快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培育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雄鹰企业。大力实施“雏鹰”计划、单项冠军培育工程,精准培育一批单项冠军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“链主”型企业等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“名企”。深入实施“放水养鱼”行动,培育涵养优质税源。推进规上制造业企业管理对标评价和诊断,新认定一批省级管理提升标杆企业。壮大企业创新队伍,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、企业科学家。力争全年动态培育雄鹰企业100家左右,新增单项冠军20家、隐形冠军50家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100家。
聚焦质量品牌建设
推进打造一批“浙江制造”精品
引导企业实施质量精准化管理,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,推广工艺参数及质量在线监控系统,提高产品性能、稳定性及质量一致性。推动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,争创各类政府质量奖。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,推动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结果与技术能力国际互认。实施“品字标”拓面提质行动,鼓励行业协会依托产业集群、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开展区域品牌创建工作。支持品牌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,以参股、并购等形式与国际品牌企业合作,积极拓展海外市场,打造一批叫得响、有影响的浙江制造“名产品”。开展“浙江制造网上行”行动,加快推进浙江制造企业与网络平台深度融合。开展“店开全球”专项行动,推进内贸外贸线上线下一体化,推动浙江制造“卖全国”“卖全球”。全年传统制造业领域新制定“浙江制造”标准300项,新增浙江制造精品200项,新培育“品字标浙江制造”企业150家,全年全省实现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0%。